保险直播营销潜藏四大风险 消费者可从三方面规避相关风险

2020-09-10 08:03:15
       原标题:保险直播“花式”宣传 消费者出手需谨慎
 
  “首月2元,最高600万元医疗保障”“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保险直播带货成为线上营销新阵地,受到广泛关注。但在从业人员蜂拥而至的同时,各类营销乱象亦时有发生。那么,消费者在通过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购买保险时,如何规避相关风险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
 
  虚假宣传误导粉丝
 
  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保险行业积极寻求线上转型,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兴互联网营销模式获得青睐,保险领域主播数量急剧上升。
 
  金融投资报记者查询某短视频平台发现,目前相关保险账号运营主体以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为主,同时,也有自称“理财师”、“金融讲师”的主播发布选择保险的测评攻略。
 
  值得留意的是,在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开展保险营销宣传和销售等行为日益普遍的同时,各类营销乱象亦时有发生。“由于此前网络直播门槛较低,个别主播并不具备保险销售资质或专业水平不高,为了吸引粉丝、增加成交,在直播中存在夸大其词、虚假宣传等现象,很容易对保险销售形成误导。”有保险人士指出。
 
  9月8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消费风险提示指出,保险直播营销过程中潜藏了四大风险,包括无资质机构“鱼目混珠”、非专业人士“滥竽充数”、花式宣传令人“扑朔迷离”、违规操作让人“应接不暇”。
 
  例如,许多直播、短视频中只提到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分红收益等好的一面,保险的除外责任、健康告知、分红收益的不确定等却故意不告知;在直播中宣传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或限时销售,如使用“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等用语诱导消费者进行冲动消费;部分视频因为时长限制删掉一些关键信息,如“首月2元,最高600万元医疗保障”等,大搞噱头宣传,故意隐瞒保费逐月递增的事实和产品销售范围限制等。
 
  对此,消费者可从三方面规避相关风险。首先,搞清楚主播是否有资质。消费者应通过保险公司的正规渠道咨询或购买保险,防止上当受骗。其次,搞清楚宣传是否有陷阱。消费者应擦亮双眼,不盲目轻信宣传中的那些“好”,也要用心甄别宣传中所谓的“坑”。此外,清楚自己是否有保险需求。不要因为直播中宣传“停售”、“打折”而冲动消费。购买保险时“货比三家”,通过对比不同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保费金额、保障期限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
 
  直播审核力度加大
 
  随着网络直播带货保险的热度节节攀升,这一新型线上营销宣传模式存在的潜在风险已引起监管部门注意。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下发行业内部通知,拟调研收集人身保险公司“直播带货”相关情况。
 
  此前,针对保险直播的潜在风险,河北、北京等银保监局已陆续出手整治。其中,河北银保监局组织开展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全面排查和专项治理工作,针对短视频直播等自媒体保险销售误导现象,要求各保险公司和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开展全面排查。同时,针对当前短视频直播平台保险营销宣传存在的不当宣传、销售误导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整顿,加大对分支机构及从业人员短视频直播账号和信息发布的审核力度。
 
  北京银保监局亦下发通知,提示辖内保险机构关注保险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合规风险,要求严格区分保险短视频、直播业务形式;规范保险短视频、直播有关主体;管理保险短视频、直播相关内容。另一方面,近日,深圳保险同业公会、中介协会制定了《深圳保险业网络直播和短视频保险营销宣传行为基本规范》,其中规定,在深保险机构及所属保险从业人员通过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开展保险宣传活动时,所属机构应对宣传内容进行审核,不得擅自编发;保险从业人员不得擅自注册用于保险产品销售的自媒体账号,开展保险产品销售活动。此外,想要参加直播和短视频出镜人员需参加相关培训,并办理执业登记证书,言论要有职业素养等。
 
  “在强化监管防范风险的背景下,保险直播带货正在加快转入合规发展的道路。”保险人士指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