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保险产品与服务让群众主动参与防控环节 保险业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应以“防”为主

2020-10-26 10:15:12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对保险的看法。10月22日,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一场主题为“保险与公共突发事件——挑战、趋势与应对”的平行论坛上,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廷科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保险业第一时间捐款、捐物、捐赠保险产品;随着疫情发展,扩大保险产品责任,优化保险理赔服务,为复工复产开发相关保险产品,加大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充分发挥了保险经济“减振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一组业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今年前9个月,作为我国唯一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与外贸相关的短期险承保金额累计达到4190亿美元,同比增长11.7%;而同期我国出口规模为12.71万亿元,同比增长1.8%。“在外贸形势不好、风险增加的情况下,更需要发挥出口信用保险逆周期调节作用。”中国信保总经理蔡希良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信保采取了积极的承保政策,提高对风险的容忍度,放宽承保的条件,为外贸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和服务。

  在中国香港,疫情同样改变了大众对保险的老看法。据香港保险业监管局主席郑慕智介绍,在香港,大众一直将保险视为投资产品,更关注保险产品的投资回报。而这次疫情使大众认识到,保险最重要的功能是风险管理。因此,作为监管者,未来将根据市场需求,推动行业开发更具保障功能的保险产品。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不遇的重大风险事件,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绝不是人类所遭受的最后一次灾难。人类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将不确定性的风险事件所导致的对人类的灾难降至最低,保险作为人类应对风险的重要的制度和工具,也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以更有效地去应对各种风险和各类挑战。”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孙祁祥表示。

  事实上,“这次疫情当中,商业保险对公共卫生体系的贡献度不高,对急需要救助的慢性病群体、老年群体的覆盖面不够,业务结构存在缺口。”王廷科坦言,保险业在“防”和“治”两端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王廷科认为,保险业应当立足精准有效的“防”,通过创新保险产品与服务,让更多群众主动参与到公共卫生体系的防控环节。

  比如,在设计保险产品时,将鼓励运动和疾病预防等健康管理纳入定价基础,在承保期间通过创新个性化、定制化、全程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提升大众健康管理的意识和关注度,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前端,把服务覆盖到全程,推动保险服务从事后补偿向事前管理转型。

  另外,保险业应充分发挥保险资金的优势,助力公共卫生体系基础建设。王廷科表示,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长周期、大资金投入的专业领域,与保险资金规模大、投资周期长、追求稳定收益的特点高度契合,在发挥好保险资金融通功能的同时,将有助于缓解公共卫生体系长期建设资金来源缺口大、压力大的问题,短期公共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由此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康产业链的延伸。

  总体来看,保险业应当持续强化与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对接,探索更加丰富、更加灵活的合作方式,发挥好保险资金种子资金和领头资金的作用,建立财政手段与金融保险工具相配合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助力拓宽社会办医的融资渠道,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加稳定、更加可持续、更加低成本的长期资金支持,有效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