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为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加速器” 保险公司推进线上化服务体系进程

2020-10-26 14:09:50

  卫星遥感系统、无人机、移动查勘……这些高科技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险承保理赔工作中,不仅转变了传统“用腿理赔”的落后模式,更提高了承保理赔服务效率。从行业整体来看,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全流程电子化或将成为未来农险发展趋势。

  按照今年5月银保监会《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目标要求,到2022年,农险、车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将达到80%以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保险的规模居全球第二位、亚洲第一位,但在承保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等方面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由“低保障、广覆盖”向“扩面、提标、增品”转变的过程中,科技的力量不容忽视,用科技赋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

  业内人士表示,科技引领是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关键。当前,除了面临农业保险保障不充分、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有待完善外,还需解决信息化建设不足问题,不断创新和完善农业科技体系的运用,依靠科技赋能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科技提升农险服务质量和时效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是一次促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保险公司大力构建一体化平台加快了推进线上化服务体系进程,成为促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疫情期间正是夏季作物承保的关键时期,各地封村封路,给农险面对面承保理赔工作带来较大不便。各家保险公司纷纷通过线上化服务克服不能进入现场作业的困难,充分发挥了新技术优势,实现服务不中断,确保农户享有与往常同等水平的服务,通过科技赋能确保农险服务的质量和时效。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多家保险公司支持农户通过农险移动APP或微信小程序等线上化工具提交投保信息及相应证件资料,实现自助投保。此外,无人机、遥感技术等被广泛运用于承保验标中。例如,在浙江省温州市,中国人保使用无人机仅用半天时间就完成对瑞安市桐浦镇凤社村投保1000亩油菜的航拍,并结合手机测图软件,确定投保油菜田的具体位置,核实参保面积,制作详细的平面图,迅速完成核验工作。也有保险公司在商业性肉鸭养殖保险中,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记账功能和智能合约技术,对生产环节中各方记录的数据进行梳理,通过多方数据计算、比对和验证,来获得肉鸭养殖的每日实际死亡数量,以数据处理结果作为赔偿依据,帮助解决肉鸭养殖业保险数据失真问题。还有保险公司推出了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将3D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和唇语识别三大高精度识别引擎融为一体,通过采集三种不同的生物特征,便于认证和识别过程更加精准。

  此外,在疫情防控期间,有保险公司还尝试利用智能识别技术提供智慧风险防控及智慧种植分析,通过卫星遥感图像识别解译技术,对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大范围扫描和评估,为政府农业部门和新型农业主体提供长势参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气象信息,对长势较弱地区进行农业气象、作物生长分析,结合农业专家建议对症下药,做好田间管理和农业生产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开展无人机农险业务的险企已逐渐普及,主要应用于森林火灾、暴雨涝灾、果树验险验标等农险实务中。通过搭载数据处理和分析平台,无人机可帮助保险公司在较短时间内将获取的影像转换为量化的风险查验数据,从而帮助保险公司对损失程度进行较为精准的判断。在理赔定损过程中,通过微信视频、无人机、遥感以及结合地勘,可以实现大范围的精确定损,提高理赔时效性。

  农险科技研发需要多方合力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科技已经在农业保险诸多实践中落地,并成为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单一公司的科技研发力量还不够,需要加大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展精确承保理赔的实践工作。”有险企相关负责人向《金融时报》记者坦言,随着农业保险传统管理模式新科技的升级,风险管理、前线作业均发生变革,其中在风险管理方面,因涉及气象灾害、农业生产、病虫害等多因子影响,更需要有专业的科研机构从中参与。

  在行业专家看来,目前险企通过科技赋能,已在风控、评估以及保险承保、理赔方面推进信息化应用,但在气象、灾害预警和农田位置、农作物信息等方面,仍然因涉及相关资源获取、投入成本较高等问题,开发较少,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难以破除。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地区与商业性第三方平台合作搭建推出了农业保险综合信息平台,帮助险企在气象数据、特色农作物交互数据等方面的支持。

  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科技赋能不仅帮助农业保险在产品设计、核赔理赔等环节实现了成本优化,大幅提升了效率,同时还提升了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但从业内呼声来看,要想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还需着力发展指数保险,以区域产量、天气指数等数据为核心涉及的指数保险,逐步取代传统的物化成本保险。

  指数保险是对农业保险的一种创新,是将损害程度指数化为特定区域农作物的平均产量或是气象数据指标,理赔则是考量预先设定的参数是否达到触发水平,而非实际损失。这就意味着,保险公司的核保、验标、查勘定损不再需要次次到户,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推进指数保险的核心在于如何提升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中国银保信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农险信息化水平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农险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低,科技应用不普及,影响风险管控和产品创新。农险行业亟待探索利用大数据功能和优势,依靠新技术、新手段,改变传统农险的粗放经营型模式,形成现代的精准高效型模式,从而提升服务质效。”他进一步表示,这需要整合财政、农业、林草、气象、保险等部门的信息资源,破除数据壁垒,实现农险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合理运用数据,提高农险信息化水平,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为农险产品研发、费率动态调整、差异化定价和风险区划研究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目前保险行业对于风险评估、定损以及理赔承保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投入成本较大,但因涉及相关资源获取、投入成本较高等问题,在气象、地理等方面开发较少。”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我国农业大数据积累有限,农业风险区划和农业保险费率调整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赔付不及时、不精准问题突出。因此,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农业保险信息化水平,完善农业和农业保险大数据;另一方面需要提升科技支撑力度,鼓励保险机构运用创新思路,通过新技术应用改善农业保险经营的全流程。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