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进军保险直播领域应端正态度 在合规条件下定制保险产品提高成交率

2020-11-04 14:07:39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直播电商超过1000万场,活跃主播数量超过40万人,观看人次逾500亿人次,上架商品数超过2000万个。眼下如火如荼的“双十一”再次让人们见识到了直播带货的威力,“天猫”平台正式启动预售的当天,薇娅和李佳琦两位知名主播的总销售额就接近70亿元。以上一连串数字表明,直播带货已经成为时下备受消费者青睐的营销手段。

  随着直播带货的走红,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商品开始走进主播们的直播间,从汽车到楼盘,不胜枚举。保险等金融产品自然也不甘落后,不仅有很多保险代理人在疫情防控期间上线做起直播销售,还有不少自媒体现身网络直播平台,向用户推销保险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流量为王”的网络直播平台,部分主播为了吸引眼球,以“标题党”等手段搏出位早已是屡见不鲜,保险作为一种虚拟金融产品,本身条款就较为复杂,加上我国居民金融知识素养普遍有待提升,如果放任保险直播营销“野蛮生长”,很可能会给机构业务招致不小的风险,给整个行业的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事实上,伴随保险产品“涌入”直播间而来的风险也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银保监会在近日发布的风险提示中表示,当前金融直播营销存在两方面的主要风险。

  具体来看,一方面,金融直播营销主体混乱,或暗藏诈骗风险。由于在直播平台开设账号基本没有门槛限制,因此一些无资质主体可擅自开展保险等金融产品的直播营销。更有甚者,有些并不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士自我包装成“保险专家”,更容易使网络平台上缺乏金融知识、防范风险能力较差的用户受到误导或欺骗。另一方面,直播营销行为的销售误导风险需要格外关注。为了吸引关注,一些直播营销账号通过夸大宣传保险产品的功能、收益来获取观众,诸如“首月仅需几元,最高几百万保障”等营销噱头层出不穷,而实际上消费者可能会实际面临保费逐月递增等情况。且在直播中,有些人员仅对保险产品价格进行简单比较,并不详细介绍保险责任,故意隐瞒除外责任、分红收益不确定等重要信息,甚至曲解保险产品条款,宣传“什么都保”,极易引发消费者误解进而造成纠纷。

  近年来,无论是规范保险营销人员的“朋友圈”,还是接连发布针对保险直播带货的风险提示,监管部门都在持续推动规范互联网保险营销。在此前发布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中,银保监会就提出,保险机构应为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发布的营销宣传内容应由所属保险机构统一制作、营销宣传页面应准确描述保险产品的主要功能和特点等多方面要求。

  更加严格的监管并不意味着保险产品要退出直播间。显然,作为一种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新型营销手段,保险公司有着充足的动力涉足直播领域。数据显示,在网民使用的各种手机移动应用客户端中,网络直播类应用的市场占比为4.5%,2019年年末,我国网民预计人均每周使用网络直播类应用的时长约为1.2小时。在吸引眼球的同时,直播平台的带货能力更是不可小觑。

  据测算,2019年,直播电商整体市场规模达到4338亿元,同比增长210%,预计今年直播电商整体规模将达1.05万亿元。除了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在直播模式下,保险营销人员进行演示的手段更为生动,还能够同用户进行实时互动,消费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灵活收看,因此,作为一种较为新兴的营销手段,特别在代理人队伍转型阶段,保险直播在未来依旧会受到保险机构的高度关注,热度还将得以延续。

  但是,保险行业进军保险直播领域不仅要看重速度,更要端正态度,绝不能把以往粗放的、单纯看重保费收入的业务模式移植到互联网上来。而是应该根据监管要求,在合规的条件下,耐下心来深耕细作,根据平台的传播特点以及潜在消费者的喜好量身定制内容,进而提高粉丝忠诚度和成交率。

  比如,考虑到我国消费者普遍缺少保险知识,且在以娱乐内容为主的直播平台上纯营销内容并不受到欢迎,保险机构不妨转而以生动有趣的科普方式为用户讲解保险消费知识,积累用户的信任与好感,从而为未来的业务转化创造空间。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