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个城市上线“惠民保”产品 三大方向助推高质量发展

2020-11-16 11:12:15

  近期,一款名为“惠民保”的普惠医疗保险在全国范围铺开。截至目前,已经累计在近40个城市上线。“惠民保”医疗保险产品是一款保障个人住院费用、自费肿瘤及罕见病用药费用,结合专业肿瘤医疗服务的新一代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产品。“惠民保”以其价格低廉、保额充足为闪光点,又辅助了“互联网+保险+健康服务”和“保险保障+全流程健康服务”的模式,兼具创新与便捷,满足了大众的健康保险需求。但仍应看到,商业属性较强的“惠民保”在其发展初期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分析“惠民保”快速发展的主要成因,从当前“惠民保”的现状和潜在风险入手,为“惠民保”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出改革建议。

  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国家政策支持商业健康险快速发展。伴随2012年全民医保的实现,保障基本医疗水平的医保费用也水涨船高。全民医保紧接着迎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医保控费。在通过地方试点探索有效医保控费手段的同时,医改也愈发明确“医保保基本,商保作补充”的定位,逐步引导商业健康险参与到医改进程中。之后几年,利好商业健康险的政策频出,推动了商业健康险快速发展。比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2016年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中国银保监会将税优健康险试点推广到全国并发布《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最终于2019年末修订通过。

  (二)宏观政策环境促使健康险蓬勃发展。2016年政府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政策目标,带动了全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的意识觉醒。其后国家医保局于2018年成立,在全国层面构建“三医联动”,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商业健康险支持医改构建多层次、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商业健康险的增长潜力也在这样的宏观局面下得以释放。

  (三)保障相对全面,价格低,激发了民众的购买意愿。相比一般商业健康险,“惠民保”作为一种普惠险,主要通过低购买门槛、低价格和大承保尺度来实现普惠性。市场上销售的纯商业医疗险,其件均价格动辄就要400元~500元,虽然纯商业医疗险保障范围更广、服务更全面,但在价格面前普通消费者还是会犹豫。虽然免“惠民保”的赔额比纯商业医疗险高,报销比例也比较低,但是价格便宜、保额高,老百姓评估后认为“惠民保”依然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医疗需求,因此有较强的购买意愿。

  (四)各保险公司争抢市场竞争激烈。2017年开始,诸多险企聚焦于百万医疗险、长期重疾险等网红产品,开始了产品同质化下的价格战并最终致使行业盈利水平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保险公司将战场从产品、价格,转向了对人群的争夺,尤其是下沉市场区域人群的争夺。普惠性质的“惠民保”讲的是保本微利,但在规模、利润之外还有对保险公司而言更为宝贵的东西——客户信息。如同互联网公司争夺流量一样,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对客户进行二次开发,进而获得更大规模与更多的利润。

  遇到的问题及潜在风险

  (一)产品定价缺乏数据支撑。再保险公司在收到对产品定价的需求时,很难接触到医保数据从而无法对产品风险进行客观分析。再加之一个地市动辄几十万人参保是极大的风险暴露,这让再保险公司在承保端难以报价或者报价不能满足保险公司的要求。在缺少再保险公司背书的情况下,有的保险公司抱着跑马圈地的心态,顾不上考虑有无再保险公司承接风险也要抢占滩头,这就进一步扩大了“惠民保”项目中保险公司的风险暴露。现在有的“惠民保”的主导方急于将产品上线,复制粘贴已有的产品价格,未考虑本地产品定价是否能对应当地的真实风险。这给“惠民保”的持续经营留下了隐患。

  (二)官方指导力度较弱。“惠民保”可持续经营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转化率,即参保人口达到当地人口的一定比例。数据显示,高转化率的地区都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实则更需要普惠型医疗保险的覆盖。这些地区的消费者对商业健康险仍很陌生,甚至对商业健康险持抵触反感情绪,健康险消费还需要长期进行市场教育。若要激活这些地区的“惠民保”普惠性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就全国地区的转化率与政府的支持程度的正相关性不难看出,广大民众是最相信政府的。因此,这些欠发达地区更需要政府发声支持,以此推动普惠型医疗保险的覆盖。

  (三)市场竞争激烈,规范化不足。一是可否续保不明确。对于老百姓来说今年买到了,明年或者几年后还能不能买到?如果续保事项不能明确,那么当年没有理赔的民众会不会觉得是白交了一份钱?有着政府相关部门背书的项目如果第二年便退市,民众会不会对相关部门失望?这是“惠民保”当下要理清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二是径自上线,脱离政府指导。很多地方的保险公司尚未取得政府指导意见,径自将“惠民保”作为一款纯商险进行运作。充分甚至有些纷乱的竞争,一方面印证着保险市场对“惠民保”的看好;另一方面,也召唤着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更多关注。三是销售行为规范性。惠民保的销售方式很多是“线上+线下”,其中会不会存在误导销售难以预知。这是一款有着政府背书的商业保险,更要关注老百姓对地方主管机关的信任是否会因此项目带来负面影响。

  推动“惠民保”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建议

  (一)加强医疗数据的可及性。目前,国家正在建立的医疗卫生大数据系统实现了与社会医疗保险系统的快捷结算,但与商业健康保险尚未建立数据连接。实现医疗系统大数据与上百家商业保险公司一一对接并不现实,但大方向上如何打通社会医疗数据系统与保险行业数据库的互通互联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议由有关部门牵头建立商业健康保险大数据系统,与社会医保数据库完成对接;而后由国家卫生管理部门或医保管理部门进行医疗系统大数据的营运管理,保险监管负责行业数据库的运营管理,即医疗部门和监管部门的双向对接。商业健康保险数据库可根据保险公司信息需求适当收费,补充数据运营成本。

  (二)提高政府指导的积极性。各地市医保局可以考虑以座谈会的形式就普惠型商业健康险如何开展进行交流座谈会。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就各自公司普惠型商业健康险产品的方案进行介绍,保险经纪公司或者第三方平台,也可以对普惠型商业健康险平台服务方案进行展示。专家组可以对不多于三家公司的产品方案,服务方案进行盲选投票,得票最多者来承办当地的惠民保业务。这种模式既可以请政府“场内指导”,又能避免招标模式中政府的参与过多从而使“惠民保”又变成某种政府项目。

  (三)强化监管的有效性。一是严管“惠民”字样,授权使用。普惠型保险是我国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尝试。首先应该对“惠民保”三字进行规范化管理,从字面上明确标识该产品到底是否由政府主导或指导。否则产品众多大同小异,那些没有政府背书的产品一旦在理赔端出了纠纷争议,会直接影响保险行业及地方政府的声誉。二是明确续保政策。续保政策要快速确定,能否续保是老百姓非常在意的。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对“惠民保”续保条件的限定,引导或要求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充分考虑“可续保”这一产品属性。三是产品报备规范化。当前的“惠民保”产品,大多是团单附加特约,跳过了报备环节,但实际落地后的销售方式更明显地呈现为个单销售方式。保险公司这样操作的目的也许是为了回避报备流程快速上线产品。但这些未被报备的产品一旦后期出现理赔纠纷或其他投诉争议问题,监管部门势必会非常被动。针对这一问题,建议每月上报一次,发现一个约谈一个,并对违规者进行合理处罚。同时,监管方面也可以考虑,为符合“惠民”要求的保险产品开辟快速的报备通道,使得广大民众能更快地享受到“惠民保”的普惠福利。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