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险保费爆发式增长背后:个性化产品供给不足 “惠民保”加速下沉市场

2020-11-25 14:14:43

  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惠民保”将面临规范发展的监管要求,重疾险产品步入新老换挡期,10年、20年长期医疗险陆续问世……近期健康险行业新变化不断涌现,利好政策接连出台都成为其保费一骑绝尘背后的原因。能够深度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是民众对于商业健康险的期待,更是缓解政府医保财政负担的必然需求。但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健康险仍需“强身健体”,解决个性化产品供给不足问题,让健康管理服务真正发挥作用,并借助科技力量推动“保险+服务”商业模式的转变。

  保费爆发式增长背后

  健康险“强身健体”参与多层次医保体系建设

  近年来,在政策激励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商业健康险市场逐渐步入快速发展期。从2011年到2019年,商业健康险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4%。对比同期寿险13%和财产险12%的年均增速,健康险可谓是整个大类商业险种中的“一匹黑马”。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更加速了健康险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前三季度,健康险保费总收入达到666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4%,远超7.2%的行业增速。

  但不可否认,在商业健康险高速增长背后,仍然面临个性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健康险如何通过“强身健体”深度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或许在市场近期不断涌现的新变化中,可以寻找到答案。

  加强“保险+医疗”深度融合

  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要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改革目标的提出,为处在高速发展中的商业健康险如何助力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支出不断增加。经合组织2020年医疗卫生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政府卫生支出部分占到医疗卫生总支出的56%。过去10年中,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增速较名义GDP增速超出5至10个百分点。随着支出增速超过收入增速,政府医疗保险基金盈余将缩小。

  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近日在出席中国健康保险论坛时表示,商业健康险是完善医保体系的关键环节。“鼓励企业和个人购买商业健康险可以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缓解政府投资负担和财政压力,保障医保体系稳定可持续运行。同时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形成互补和衔接,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健康保障需求。”

  保险公司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力度不够,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医保体系对商保机构获取医疗信息数据有很大限制,导致商业健康险无法深入参与医疗费用管控。对此,国家医保局近日给出回应称,将积极探索建立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在保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前提下,依托国家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医保、医疗有关信息在相关部门与商保机构等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

  据记者了解,上海保交所已与上海市卫健委尝试通过资源整合展开合作,上海保交所积极支持参与医改,探索发挥保险的控费机制;上海市卫健委利用优势资源支持健康保险的创新发展,推动“保险+健康服务”模式的建立。目前此类医、保融合项目还在继续落地。

  商业健康险供给能力不足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寻求与医保建立深度合作的同时,商业健康险本身仍有一些短板需补齐。

  虽然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可观,但就专业健康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来看,业绩并不喜人。2019年全年, 六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中,半数没有盈利,而在经营利润为正值的三家公司中,太保安联健康全年只盈利4万余元。

  一家专业健康险公司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公司亏损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运营专业化程度不够和风控手段智能化程度低等,供给端的产品“泛寿险化”经营,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是长期“痛点”。据《金融时报》记者观察,目前市场上的健康险产品数量虽多,但却趋于同质化,险种结构以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供给则严重不足。

  在黄洪看来,我国商业健康险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供给能力不足。“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健康保险产品发展滞后,想买的保险买不到、买不起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拿当前最不容忽视的老年人健康保障需求来讲,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真正结合老年人身体状况、风险特征等量身订制的产品供给少,专属性不强;二是保费贵,保费与保障水平之间的杠杆率不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保险学系教授朱铭来认为,未来应针对老年人保障需求开发一些长期性的保障产品,而不只是在短期险种、常规产品的基础上单纯放宽年龄限制。

  疫情暴发后,商业健康险创新力度不足问题尤为凸显,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对于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所引发的大额医疗支出等风险保障,保险业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引导保险行业加大对特定突发事件、特定人群的产品研发势在必行。

  业态变化聚焦长期保障

  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惠民保”将迎发展规范,重疾险产品进入新老换挡期,10年、20年长期医疗险陆续问世……近期健康险业态变化速度不亚于保费增速。

  作为各地加速探索新型健康险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惠民保” 不限年龄、不限职业,甚至允许带病投保,使下沉市场和下沉人群中的一些刚性需求得到满足,该项目正是助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一次积极创新。据悉,银保监会近日也对如何规范保险公司开展此类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在业内征求意见,希望推动其合理运营,持续保障,给消费者带去更多实惠。

  “事实上,监管层非常在意医疗险的可持续性。”法国再保险北京分公司医疗险定价负责人张立光表示,目前各地推出的“惠民保”产品价格很低,寿险公司更愿意站在长期可持续的角度看待这个业务。张立光透露,已经有部分地区在探讨做3年期、5年期的“惠民保”产品。

  重疾险定义也于近日迎来“新规”,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展,赔付条件更为合理,引用标准也更加客观权威。与此同时,2020版重疾表首次编制了重疾“新规”下的两种老年人代表性病种发生率参考表,利好保险产品的创新和供给。

  近期种种变化表明,无论从保障期限还是合理性角度,健康险供给端都在不断推陈出新。多家寿险及健康险公司开始经营长期医疗险产品,有效避免因被保险人健康状况变化、或保险公司产品停售而无法续保的风险,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总体而观,随着健康中国规划的推进,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商业健康险在2020年站上了更高的发展平台。消费者比以往更愿意为“健康”买单,而健康险公司还应在个性化产品中强化健康管理、就医、理赔等精细化服务。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