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资产占比长期维持13%左右背后: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为核心配置 储蓄观念弱化仍有增长空间

2020-12-23 09:06:06

  在欧美发达国家,保险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例在30%左右,与我国相邻的日韩则为25%左右,相比之下,我国居民保险资产配置比例仍然有提升空间。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由2010年户均11.85万元,增长至2019年的户均40.42万元,CAGR达13%。其中保险类资产占比在2019年达13.70%,10年间提升2.45个百分点。这表明,在不动产配置动力逐步减弱下,金融资产增长的确定性获得进一步增长。其中,伴随着储蓄观念的弱化,在储蓄类资产向其他资产转移的过程中,保险配置的占比得以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国民财富积累和消费能力不断增加, 201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按照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时,人均保费支出将有加速增长趋势。居民家庭不动产配置的比例会相应下降,更多地配置金融资产。

  对此,华金证券指出,传统储蓄观点随着代际的成长与更迭逐渐弱化,保险资产的增量资金将助推其占比进一步提升。

  一份来自广东省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风险防范意识普遍增强,个性化需求较多,对保险保障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家庭资产配置的底层逻辑已经改变,风险的有效对冲和管理将成为家庭资产配置的核心。

  然而,从数据上看,当前我国保险资产占比长期维持在13%左右的比例停滞不前,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出现和成长,满足了人们对存款及通货资产以外的储蓄追求。

  华金证券认为,理财产品净值化改造已成既定事实,在实操中,部分银行囿于客户教育和业务拓展仍承担“刚兑”职责,但行业趋势已不容回头。此外“钱端”与“原油宝”等事件的爆发,对银行的负面作用明显。而本着稳定理财的诉求,保险资产配置的吸引力则会得到相应提升。

  从需求端来看,保险着实有着强供给弱需求的特征。从消费者购买保险的心理剖析,其往往有着“追求杠杆”的特征,即在触险时获得的赔付,超出所缴纳保费倍数越高越好。

  调研发现,对于重疾险的购买,不少人觉得“30岁男性不含身故终身重疾险,保额为50万元,年交8000元左右、分30年期缴纳,算下来杠杆倍数并无多大吸引力,且50万元会随着医疗通胀效用逐步下滑。”同时,作为可选消费品,保险又常常被拿来与其他金融产品进行比较,尤其是将没有触险时所获得的现金流计算下的收益率与银行理财、基金配置等进行对比。

  对此,华金证券指出,一方面,保险的“保险+储蓄”功能难以做到两者高度兼顾,偏储蓄和偏保障因消费者偏好而异;另一方面,随着保险讨论的日渐增多,保险教育逐渐深入人心,会潜移默化触发消费者的购买冲动。不同于70后、80后的“被动式配置保险”,如今的90后乃至00后对保险配置的兴趣提升明显。

  水滴研究院的调查佐证了这一事实:年轻消费群体对保险已经变为“主动了解”。当然,这少不了第三方自媒体平台的大量信息输出。

  从各年龄段对保险产品的需求来看:25至45岁的中青年家庭,往往对保险的保障功能需求更强,主要是医疗费用的支付,以降低突发性的高财务缺口,对应保险公司提供的重疾险和定期寿险;45岁至60岁的中老年家庭,则开始更多关注长期储蓄类产品,如配置保险年金;60岁后的老年家庭则更多关注财富保值增值及传承,年金险与终身寿险同样适合配置。

  总之,保险产品在家庭生命周期中配置的深度和广度,拥有其他金融产品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年金险的稳定现金流与复利优势,定期寿险与百万医疗险的高杠杆率等。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