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保险业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考验着保险公司“内功”

2021-02-10 12:09:32

  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考验着保险业的“内功”。不久前召开的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年度工作会议圈定保险业供给侧改革重点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巩固车险改革,持续深化意外险和健康险改革,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和保险营销体制转型变革。

  业内人士认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对经济的冲击,关键还是在于从供给端发力,增强保险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对于提高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保险发展潜力至关重要。

  发力点一:养老保险供给空间广阔

  纵观人身险领域,针对老年人的保障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继续成为2021年保险业的发力点。

  长期以来,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并不平衡。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起步最早,特点是广覆盖、低保障,但仅能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面窄。因此,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主导的第三支柱被寄予厚望。

  从满足居民个性化养老规划需求角度看,目前,保险公司在售产品中,被保险人可以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产品有2400余个,险种涵盖人寿险、年金险、健康险、意外险等四大类品种。养老保险产品供给数量比较充足,但产品所提供的保障与服务,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老年人风险发生概率比较高,保险公司受制于产品精算数据的缺失,基于运营风险考虑将这一部分“非标准体用户”排除在外,是导致保险产品供给不足的根源所在。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研发养老保险产品,保险公司步子需要“再迈大一点”。在个人养老保障产品中,个人养老年金保险可以对抗市场风险、长寿风险,更好地契合了养老需求。但商业老年保险产品开发比较复杂,市面上已有的个人及团体年金保险产品的设计更注重积累期设计,对领取期的服务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一位寿险公司负责人说:“真正的养老年金保险产品设计应该是以满足养老需求为目的,如自约定年金领取年龄起,每年领取,活多久领多久,才能解决‘人活着,钱没了’的养老困境。”

  对于如何“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2020年12月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已明确提出,接下来会加快发展专业化经营市场主体;扩大商业养老保险领域对外开放;加大养老保险产品创新;强化养老保险基础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等。这也是2021年保险机构丰富养老保障供给的具体努力方向。

  发力点二:健康险行业面临新格局

  2020年对健康险行业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既承载了“十三五”期间的强劲发展势头,全年保费收入8173亿元,同比增长15.67%,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同时又为“十四五”发展奠定进一步提升的基础。

  去年年初,银保监会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重点提到完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并指出力争到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当前,与该目标相配套的具体政策和相关实践正在逐一落地,健康险供给侧改革和创新已在路上。

  水滴保险研究院预判,今年重疾险将成为创新重点。2月1日,重疾险产品正式迎来“新旧切换”,将深远影响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疾险市场。“重疾新规”实施后,重疾险产品的整体质量将得到明显提升,同时,给保险公司提供更多创新空间。近期,各保险公司紧锣密鼓研发的新重疾险产品陆续上市,不少新产品扩展了保险责任,以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保障需求,同时,更加注重对前置健康风险的管理。

  医疗险是健康险中另一个主导险种。今年1月份,银保监会对包括百万医疗险在内的短期健康保险产品进行规范,导致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而相反的,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保障期限较长、保障责任更加充分的医疗保险产品。2020年下半年以来,多家保险公司陆续推出保障期限10年、15年到20年的长期医疗险,虽然保费要高于短期医疗险,但由于保证续保,不少消费者更愿意为此买单。有研报预测,2021年长期医疗险产品的供给将进一步增加,但要取代短期医疗险成为市场主力,可能还需要三至五年时间。

  值得关注的是,商保和医保的衔接地带也在迎来产品创新。去年以来,各地“惠民保”项目不断涌现,成为保险行业中的现象级产品。尽管由于其保费和参保门槛低而受到民众追捧,但“惠民保”依然面临因定价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参保率不高出现亏损的发展瓶颈。这些问题未来还需通过产品迭代或制度规范等方法来逐步解决。

  展望2021年,专业人士预判,健康险或将有更多利好政策出台,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点燃民众保障意识,健康险会迎来阶段性政策红利和需求爆发窗口;同时考虑到人力因素对健康险驱动减弱、拖累健康险增速,预计整体健康险业务将由高增长阶段进入中高增长阶段。

  发力点三:车险综合改革进入巩固期

  作为财产险领域一项重要的市场化改革内容,车险综合改革在2020年深入推进,促进车险高质量发展,2021年将会是车险综改的巩固期。

  2020年9月,银保监会启动了堪称史上最大力度的车险综合改革,逐步放松对车险产品和定价管制。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俊生表示,车险综改有助于解决车险领域高定价、高手续费、经营粗放、数据失真等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激发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和创新活力,推动保险公司提高风险细分和定价能力,创新产品,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但与此同时,车险综改“阵痛”在所难免。车险2020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约8245亿元,同比仅增长0.7%。业内预期的车险整体赔付率在70%至80%左右,结合目前市场情况,2021年车险盈利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压,中小公司经营更为艰难。

  多家研究机构分析,2021年是车险综改后的第一年,车险保费增速将继续承压,进而拖累整个财险行业的保费增速。不过,车险业务结构将逐步优化,车险占比或进一步下降,倒逼非车险业务发展。随着车险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长期以来形成的依赖车险快速做大规模的粗放式经营将彻底走向尽头,行业将不得不在萎缩的车险市场中通过创新、提升效率,寻找新的生机。

  对于车险市场而言,新能源车险产品创新已经迎来机遇期。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而银保监会已明确表态支持车险领域的产品和模式创新,为机动车里程保险(UBI)开辟了“新赛道”。近几年,保险主体纷纷加快对新能源车、智能汽车产品及UBI类产品的研发。UBI车险可以使车险按天、按里程投保,不同的驾驶风格车险报价也会不同,相较传统的费率改革,产品创新或许才是车险行业脱离困境的“救命符”。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