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人身险公司2021年开门红数据相继传出 春节档健康险“大礼包”受热捧

2021-02-24 15:33:26

  春节过后,人身险公司2021年开门红数据相继传出。据相关报道,沪港两地四家上市险企2月份上半月个险新单保费同比大涨,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寿个险新单保费分别同比约增加90%、20%、30%;港股上市公司中国太平个险期交保费同比增加近70%。同时,与2019年同期相比,新华保险、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国人寿1至2月份新单保费增长分别约130%、50%、20%、10%。

  健康险保费“领跑”

  从最初的保险机构“要我买”变成消费者自发的“我要买”,买健康险已成为很多老百姓主动自愿的行为。2020年,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1674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分别为23982亿元、7059亿元和6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13.4%和2.5%。从增量可见,人身险三大险种中,健康险增速遥遥领先。同时,健康险业务赔款与给付支出2921亿元,增加569.7亿元,同比增长24.2%,这一增速也远高于其他险种。

  健康险的快步发展与政策的扶持不无关系。2020年年初,银保监会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这意味着,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需要保持20%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春节期间,向我咨询与购买健康险的亲戚、朋友明显增多。特别是90后,保险意识很强,容易沟通,对于重疾险有浓厚的兴趣。这个春节,我手里新开单的重疾险客户很多为年轻人。”平安人寿一位保险代理人对记者说。

  健康险市场的热度在保费数据上有所体现。春节后,多家公司披露2021年1月保费收入数据,新华保险保费收入为346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依旧稳健。

  重疾险、医疗险等健康险的加速复苏也利好保险股的走势。春节前一周,沪深300涨幅达5.9%,保险股仍处于调整阶段,跑输大盘6.24个百分点。春节后两天,保险指数上涨6.44%,跑赢大盘6.93个百分点。新华保险、中国太保涨幅分别为8.11%和8.07%,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上涨6.24和5.0%,中国人保上涨3.69%。港股众安在线在春节后首个交易日飙涨32%,次日进一步大涨7%,一举突破千亿港元市值。

  有券商分析师表示,保险板块的基本面有望改善。短期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效及长端利率高位震荡,“开门红”催化下负债端将迎来边际改善;中期看,通过差异化经营构筑起竞争优势;长期看,保险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中低位,机构持仓仍处较低水平,在资产负债双重改善的环境下,长期投资逻辑已然显现。

  重疾险新品选择丰富

  相比于2020年保险行业惨淡的春节,今年春节档喜报频传。去年11月份,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发布《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要求所有重疾险产品在2021年2月1日前停售,3个月的过渡期让重疾险销售迎来最高峰。

  从春节档推出的重疾险产品来看,在新重疾定义下,2月份重疾险纷纷迭代升级。多家保险公司已推出新定义重疾险产品,如平安人寿“六福”、合众人寿“合众壹号2021”、太保寿险“太平洋粤港澳大湾区粤享金生”等产品已经上线。泰康在线理赔负责人表示,重疾新规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消费者,同时,对于险企的精细化经营、整合资源、沉淀数据、制定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旧重疾险产品相比,天风证券分析师夏昌盛认为新重疾险产品有三点变化:首先,大型保险公司的产品责任进一步丰富且价格下降,适度让利。譬如,平安人寿上市的“新平安福”增加中症责任,而价格较之前的版本下降约5%;太保寿险上市的新产品增加前症责任,年保费较之前的版本略有下降,但缴费期缩短一年。

  其次,重疾险体系更为完善,趋向针对客群进行产品分层。譬如,友邦保险“友如意”重大疾病保险系列,在轻、中症赔付方面,客户可选择轻症最高达30%、中症最高达60%的不同比例单次赔付金额,前后两次赔付无间隔期。此外,轻、中症最高赔付次数可分别达到5次,累计赔付最高达10次,并且轻、中症之间赔付互不排斥。

  再次,健康医疗增值服务加码。譬如,有保险机构为重疾险客户提供健康咨询、专家预约、专家手术、专家病房、陪诊服务、二次诊疗等医疗特权服务。还有机构针对新产品升级健康管理计划。

  记者观察发现,尽管大型公司竞相推出重疾新品,但中小公司大部分尚未上线新产品,整体仍处于观望态势,从几款新重疾产品来看,价格有不同程度提升。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