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火箭助推平安,重新定义保险产品

2019-12-23 10:08:25

  2019年7月1日,平安福第七次升级,照例引来朋友圈同行讨论与关注。无论怎么议论,累计销售近2000万件、保费年均复合增长率55.3%,这两个扎实的数字,都在昭示着平安福火箭一般的“晋级”之路:从明星晋级巨星,而且自带流量。

  争议越大,业绩越好,堪称“逆天”,包括部分精算师在内,诸多行家跌破眼镜,纷纷表示“看不懂”:平安福的“葫芦”里到底有什么料,能一飞冲天?

  “看不懂”也正常。包括平安福在内,平安人寿爱满分、福满分等系列重疾产品在市场上一直都在走强。7月18日,专注重疾保障的“大小福星”产品上市。平安的市场策略统统与价格无关,之所以平安福备受关注,不过是因其销量太过耀眼罢了。

  答案说穿了很简单,平安人寿没有走单一的“爆品”路线,而是一直坚持“立体化”运作。我们以“重疾”系列为例,来看看不走寻常路的平安,其“立体化运营”的产品策略是如何奏效的。

  产品+

  平安寿险的产品布局独具匠心,以重疾为例,是一个以不同消费需求和不同年龄段形成的二维产品矩阵:

  行家们所熟知的、满足基本保障的“三鑫”系列;前文提及七次升级的、满足全面重疾需求的“大、小平安福”系列;面向有返还需求消费者的“爱满分”、“福满分”系列;面向新生代的“大、小福星”系列。

  其中, “大、小福星”专注重疾、形态简单,成年人保障高达120种重疾、未成年人额外增多14种少儿特疾,两千来元起保,可灵活选择多种附加险,为事业起步、预算有限、责任重大、风险敏感、喜欢简约的成长阶段人群,提供了追梦路上的风险保障。

  可以看出,布局全面、完整、清晰。在平安看来,“深度洞察消费者高层次需求并全力满足”,才是保险产品的“王道”,“产品导向”与“需求导向”并不矛盾,好的“产品导向”本身,就应该充分考虑“消费者需求”,而非只强调“条款、费率”代表的狭义产品概念,去单纯“比价”。

  这一认知,来自于对消费升级趋势下,消费观念演进的观察和思辨:消费者愿意多花钱,其驱动力在于人们向往更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升级,只有保险和赔付,显然无法“让生活更美好”,最多“不那么糟”,所以,平安的“产品观”和配套动作都得跟得上。

  消费者的诉求越来越广泛、全面,更广义的“产品”概念,不止于“条款+费率”,除了了解“性能、价格”这些代表天然权利的诉求之外,还有更高层面的品牌感知、服务体验、增值服务等,即“保险”带来的人文关怀和温度感知。

  不断完善对产品内涵和外延的认知,平安寿险亮出“产品+”的运作之道,产品之外,还需要有“服务+科技”,三者相加,如三级火箭的“燃料箱”和“发动机”,助推平安福等产品直上云霄。

  服务+

  先打造强有力的“服务体系”至关重要,具体策略可以概括为:在基础服务方面,以科技提供便捷体验,做到人有我优;在增值服务方面,以科技创造差异优势,做到人无我有。

  保险公司的基础服务通常包括咨询投诉、保全变更、报案理赔,很难有什么差别。平安的做法是以“科技+”提供“极致的”便利、快捷:

  平安在本世纪初首创了“一人一账户”作为基本单位,摒弃了按照“保单周期”来架设服务节点的传统做法。一是平安客户多有产品复购,以“保单”作为基本单位已经难以提供最佳体验;二是平安更关注人的全生命周期,尤其是成为平安客户后的价值深挖。“一个账户”带来的是消费者在“金管家”APP上的一站式服务,大大提升了便利性。

  其次,平安人寿将其屡获国际奖项、表现抢眼的科技,深度应用于基础服务创新。如一站式在线办结保全业务超过4000万件,超九成通过人工智能加持的“智慧客服”自动完成,耗时从4天缩短至10分钟;结合大数据、生物识别手段的“闪赔”服务,已处理超过381万件赔案,超六成在30分钟内结案,最快26秒收到理赔款,涉及平安福的106亿。

  即便如此便捷,平安仍觉不够,不足以创造差异化的优势,得创新增值服务、让基础更厚实。“洞察消费者需求”再度深入即可发现:与获得赔付相比,消费者更关心“健康不生病”,次之是“生病后得到优质便捷医疗服务”——深谙于此的平安,只要是客户所需,都会不遗余力。

  针对“健康不生病”、“病后优质医疗服务”,带着客户一起跑的“平安RUN”应运而生,600多万人每周在线上传步数,居然有超过40万人达到了看似苛刻的运动目标。平安还整合了大量绿色通道、平安自有的线上问诊等医疗服务资源。

  这些增值服务创新,涵盖了平安客户的全生命周期,如充沛的高能燃料箱,助推平安的“产品”使客户受益良多:客户积极参与成功突破“保险低频”的行业瓶颈,让“难以体验”的保险可触摸、易感知,成为平安产品极具差异化的独特标签,甚至形成了“手机买华为、保险买平安”的拔草指南,收获消费者青睐。

  科技+

  让业务顺畅、保单能持续有效,只是“服务体系”的基本使命职责,更高的使命在于赢得客户的信赖,降低市场营销阻力,间接创造超值价值。

  当同行们都意识到服务重要、开始追赶时,让平安持续领先的正是“科技+”:在各类服务中如空气一般却不可或缺的存在。“客户—代理人—公司”之间能无缝衔接,“以无厚入有间”般游刃有余,全赖平安“科技+”的大手笔,悄无声息融入每个环节,司空见惯到难以察觉,却生死攸关。

  不仅如此,“科技+”已经渗透入平安寿险队伍和客户经营的方方面面。入职平安的代理人,通过图像识别和大数据,可以进行高效、高精度的甄选和面谈,覆盖了超过1100万增员目标,13留的代理人中有超过95%的人被提前识别预测出来!客户经营平台上,更是完全的互联网运营打法:千人千面、个性化推荐、分群经营,帮助平安寿险积累注册用户超过1.84亿,月活超2600万!

  回顾平安近二十年的超速成长史,“科技”一直扮演了最重要的助推器。上世纪末即率先开通了卫星会议系统,千禧之年首创PA18保险网站,十年前就以移动展业让全行业艳羡不已……科技蓄能,用于行业场景方显生命力,运用之妙,全在一个“+”:

  一方面,推动“用户—客户—长期忠诚客户”在变迁、增长;一方面,代理人的规模、能

  力得以同步提升;一方面,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计算机技术应用渐深,持续领先行业,大大提升了客户体验和效率效能。

  7月10日,《财富》发布2019年度中国500强榜单,平安以9768.32亿元人民币的营收名列第4,蝉联非国企第一。创此佳绩背后,亦有无处不在的“科技+”施展拳脚。推升平安股价上探百元、投资人买平安,买的正是其“科技+”这个将燃料不断变成雄浑推力的超级发动机。

  重新定义保险产品

  以近乎偏执的精神探询消费者所需所求,竭尽全力满足并超越之。真正做到位的“产品导向”,其实等同于“客户需求导向”:消费者的需求,不仅仅是保险理赔,还有获得、拥有、使用产品的全程优质体验,让保险产品变得“听得见、看得着、摸得到、用得爽”,一纸“条款”难以承载,除了一颗服务之心,需要“优质服务”支撑,如要超越客户预期,就得“科技”加持。

  “产品、服务、科技”三级火箭立体化运作模式,支撑了不止于一个平安福,不止于重疾保障产品系列,已覆盖金玺、金瑞等理财系列,及5月底司庆期间推出的安心百分百等,产品内涵得以丰富、外延得以扩展,“产品”被重新定义,成为串联企业、消费者、健康需求、医疗资源等生态要素的连接器,“产品+”中的“+”,虽只一横一竖,却已千锤百炼。

  成长不易,经历质疑和挑战的同时,更得勇于自我拷问、反复探究“产品到底是什么、承载什么使命?”这类看似简单的问题。探寻之路虽远亦不怕,搭乘三级火箭,使命必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热点新闻